-
探尋心靈和自由的地圖——評三三小說集《晚春》
三三小說集《晚春》(1)的目錄被做成一張地圖,從春色將逝的杭州到日光照影的北京,再到溽暑造極的巴黎以及一片廢墟的以弗所,一群漫游者遷移的足跡構成了流動的故事。
2024-09-11
-
植根家園文化的浪漫詩意書寫
壯族作家馮藝數(shù)十年扎根廣西,行走祖國大地甚至世界多地,讓他的散文里洋溢著植根家園文化的浪漫詩意。
2024-09-11
-
從“生生”哲學看多民族文學的生成原理
在近年來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界,“生生”哲學可謂是一個學術熱點,也引發(fā)了各個學科的學者廣泛的關注和討論。
2024-09-11
-
南翔《麻醉師臂上的金雕》:“有人”“有情”的生態(tài)書寫
南翔的新作《麻醉師臂上的金雕》是他近些年致力生態(tài)題材創(chuàng)作的又一篇佳作。
2024-09-11
-
隱秘性的裸露方式——讀徐小斌的《隱秘碎片》
徐小斌的小說中總有一些隱秘的東西,她用隱秘編織起自己的富有浪漫、奇幻、炫耀的文學世界。
2024-09-10
-
形塑當代香港文化記憶——以《香港當代作家作品選集》的出版現(xiàn)象為例
《香港當代作家作品選集》是天地圖書出版社在香港當代文學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作家選編項目之一。
2024-09-10
-
讓教育成為教育,讓學生成為學生
一 長篇小說《心燈》是在我國當代教育教學實踐中應運而生的時代呼喚。
2024-09-10
-
濃度、強度與語言的見證——金鈺詩集《照見》芻議
《照見》當為金鈺愛詩寫詩近40年的選集、結集,殊為不易。
2024-09-09
-
故事趣味與人性之謎
王霄夫《天堂客人》的問世,使得“血脈三部曲”終于整體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
2024-09-09
-
朱洪濤:河聲入海遙
很久前,看到人民文學出版社“人與歲月叢書”中排第一的是《祖父陸宗達及其師友》,我對陸宗達很陌生,于是果斷下載了。
2024-09-09
-
行文的獨到與匠心
《劍煮紅顏》是一本與眾不同的書,趙劍鋒用詩意化的語言,為65位中國古代女性畫像,匠心獨運,形象逼真。
2024-09-09
-
末未《菜園記》:種在菜園里的詩行閃閃發(fā)光
末未,是一個有多重身份的人:詩人、教師、農夫。
2024-09-09
-
生命的質感——李小坪中篇小說《地衣渡》的幾個關鍵詞
李小坪是極具靈氣的作家。
2024-09-09
-
史詩重述與詩性表達——以劉亮程《本巴》與阿來《格薩爾王》中的童年書寫為中心
近年來,一些當代作家以獨特的視角和現(xiàn)代敘事方式對古老史詩進行“重寫”,為現(xiàn)代人重新理解史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整體透視眼光和象征知識的儲備”[1]。
2024-09-09
-
《我亦是行人》——小人物的生死悲歡
近年來,周芳憑借《重癥監(jiān)護室》和《在精神病院》兩部“非虛構”作品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討論,其創(chuàng)作已經(jīng)彰顯出鮮明的個性。
2024-09-09
-
《晚春情話》:宏闊的想象世界和溫情的世俗情懷
2024年春天讀到韓松落的最新小說集《晚春情話》,這本書里的六篇小說,給讀者最為強烈的印象,或許可以概括為:宏闊的想象世界和溫情的世俗情懷。
2024-09-08
-
以口述歷史為中國語言學學科存史
張宜是首位在中國當代語言學領域從事口述歷史研究并有所收獲的人。
2024-09-08
-
《種城記》:“新山鄉(xiāng)巨變”的正大書寫
給李桂平的小說《種城記》做“新山鄉(xiāng)巨變”這種學理化定性,頗為困難。
2024-09-08
-
“坡子街”散文的時代意義
2019年《泰州晚報》推出了副刊專欄“坡子街”,我在網(wǎng)上看到許多朋友都在轉發(fā)這個副刊上刊登的散文隨筆,便時時抽空閱讀那些文章。
2024-09-08
-
顧艷《荻港村》:百年滄桑細細說
文學敘事與歷史敘事是一對雙生子,一事兩面,是處理歷史記憶的不同方式。
2024-09-08